【地理】
平和县地处福建省闽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介于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与闽粤两省八县(市)毗邻,素有“八县通衢”之称。平和县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也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是原中央苏区县、省重点革命老区县。县城小溪镇,距漳州市47千米,国道官九线、东东线及沈海复线高速公路贯穿全县境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4°02′—24°35′、东经116°54′—117°31′,全境面积2309.54平方千米。2022年,平和县常住人口45.41万人,辖17个乡镇(场、区)。平和县处于南岭山脉东西向复式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复式隆起带这两个巨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境内出露的地层有侏罗系、第四系、白垩系、三叠系,历经多次地壳运动,构造断裂复杂,是一个以北东向褶皱为主干、多组断裂交织一起的网格状断裂构造格局。境内的大芹山和双尖山纵贯南北,把全县分为东南、西北两大部分,地势中部、西部高,向东南和西北倾斜。地貌主要有中山、低山和丘陵等3个类型。其中以丘陵地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65.2%,多分布于东南部花山溪畔两侧河谷地带和山间盆地;其次为低山,占全县总面积的26.3%,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陡坡地外围;再次为中山,占全县总面积的8.5%,主要分布于境内中部和西北部。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有64座,海拔1544.8米的九峰镇大芹山,是漳州市最高峰;工业园区的黄井村海拔20米,是全县最低点。
【气候】
平和县地处南亚热带,东南部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西北部的中亚热带潮湿气候共存是平和县生态环境优势的中心环节。县域内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终年温暖湿润。2022年,平和年平均气温22.0℃,比历年平均值高0.3℃,属正常年份;年极端最高温度39.9℃,出现在7月23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1℃,出现在12月19日。年总降水量1654.3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少88.4毫米,属正常年份。年总日照时数1905.4小时,比历年平均值多141.0小时,属正常年份。县城气候高温日数53天,大风日数3天,暴雨日数5天。年内,无台风影响。2022年有7次暴雨过程如下:3月23日受低层切变影响,全县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以三平寺景区101.3毫米为最大,平和国家基本气象站降雨量57.6毫米。5月10日20时至14日8时受低层西南急流和切变影响,全县38个自动站有25个自动站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3个自动站雨量超过200毫米,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大溪、安厚、国强,以大溪镇灵通山229.3毫米为最大。6月3日全县普降中雨到大雨,部分乡镇暴雨,统计6月2日20时至3日20时累计雨量,全县有6个自动站降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2个自动站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以芦溪镇的101.3毫米为最大。6月5—16日受低层西南急流和切变影响,全县出现持续性较强降水,统计6月4日20时至16日20时累计雨量,全县有34个自动站雨量超过250毫米,其中26个自动站雨量超过300毫米,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芦溪、小溪、霞寨、安厚、山格、秀峰、大溪、崎岭等乡镇,以芦溪镇西新村393.3毫米为最大。6月30日20时至7月7日8时,全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统计6月30日20时至7月7日8时累计雨量,全县有37个自动站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6个自动站雨量超过250毫米,以大溪镇下村村的345.6毫米为最大。8月受热带云团影响,8月3日20时至4日20时,全县出现大雨到暴雨,有13个自动站雨量超过50毫米,最大为南胜镇95.6毫米。11月22日8时至26日20时,全县普降大到暴雨,部分乡镇大暴雨,统计11月22日8时至26日20时累计雨量,全县有34个自动站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5个自动站雨量超过100毫米,以芦溪镇西新村的116.4毫米为最大。
资 源
【土地资源】
平和县全境土地总面积2309.54平方千米,其中湿地131.84公顷;耕地3514.03公顷,占1.52%;园地93210.43公顷,占40.36%;全县林地117987.19公顷,其中乔木林地98943.56公顷、竹林地4313.95公顷、灌木林地265.86公顷、其他林地14463.82公顷;草地320.2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89.9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493.77公顷;水工建筑用地83.55公顷;水域用地3108.49公顷;其他土地3114.34公顷。
【水资源】
平和县地处闽粤交界的漳州西南部,境内河流众多,是九龙江南溪、鹿溪、漳江、东溪、韩江等闽南粤东5条江河的发源地,素有“五江之源”“漳州水塔”之称,全县重点水源地保护20处。境内溪涧纵横,河流集雨面积3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37条,其中集雨面积1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69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9条,主要有花山溪、芦溪溪、九峰溪、安厚溪、大溪溪、文峰溪、五寨溪等。全县水资源总量27.78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15.6%,人均拥有水量481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拥有水量(2700立方米)的1.78倍。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6.6万千瓦,可开发量14.94万千瓦,建成投产的电站装机容量为12.23万千瓦。县内地下水总量为4.08亿立方米,探明地下热水11处。其中,山格镇宝丰村地热72℃,日出水量259.2立方米;南胜镇溪埔楼汤鼎地热62℃,日出水量408.7立方米;坂仔镇桂阳楼南面地热60℃,日出水量345.9立方米。
【植物资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前,平和县林地17.9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1.5万公顷、疏林地3078公顷、灌木林地5.41万公顷、竹林地359.3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366.67公顷、苗圃地19.67公顷、其他林地1350公顷,无林地5.24万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73.02%、森林蓄积量1184.80万立方米。原生植被为亚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植物群落类型繁多,层次结构复杂,具有浓厚的南亚热带雨林景观的色彩,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和草坡等6种植被类型,15个群系纲、165个群系、408个群丛。
【动物资源】
平和县境内兽类有8目24科38属57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7种,二级保护的有6种,三级保护的有2种。鸟类有14目38科83属276种。鱼类有15科41属44种,其中鲤科25属,27种,均为淡水鱼。昆虫有11目55科222种,蜱螨8科22种。
【矿藏资源】
平和县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探明的矿产有15种(不含建筑用石料),包括铜、铅、锌、钼、金、银、铍、轻稀土矿8种金属矿种;明矾石、硫铁矿、叶蜡石、玻璃用脉石英、饰面用石料、矿泉水等7个非金属矿种以及地热。
【旅游资源】
平和县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平和县三平风景区、高峰谷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1个:平和县灵通风景区。三平风景区2005年12月,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漳州市西南的平和县境内,方圆20平方千米,以千年古刹三平寺为中心。包括三平祖师文化园、如意谷、广济园、汉白玉祖师公雕像、尚书阁、侍郎亭、毛氏洞、龙瑞瀑布、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等景点。古代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衬,处处蕴藏着扣人心弦的故事传说,是闽南旅游朝圣的胜地,也是瞻仰革命先烈的红色教育基地。2014年11月11日,三平祖师信俗被国务院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高峰谷景区2022年12月,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平和县霞寨镇,距漳州市区75千米,毗邻2000公顷生态林,景区占地面积240.12公顷,海拔高9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0.8℃,群山环抱千亩茶园,负氧离子含量均在每立方厘米2万个左右,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并获评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福建省“十三五”旅游重点项目、福建省避暑清凉福地、福建省品牌茶企、福建省国有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灵通风景区位于平和县西南部的大溪、安厚、国强3个乡镇交界处,规划面积约32.32平方千米(包含地质公园面积约7.4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500—600米,主峰擎天峰海拔1281.8米。景区以险峰、奇石、飘云、清泉为四大特色,主要景点包括“灵通七峰”“灵通十寺”“灵通十八景”等,尤其以“天然大佛头像”、“珠帘化雨”飞瀑和一座被称为中国南方“悬空寺”之灵通寺为景区独特的风貌。景区内有1200多种的亚热带植物。明代黄道周在《梁峰二山赋》中称之“三十有六,一一与黄山相似,当无不及,或有过之”,是集观光度假、宗教朝圣、娱乐休闲、登山攀岩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文物古迹】
平和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南胜窑址、绳武楼、庄上大楼、平和城隍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平和文庙、三平寺塔殿、天湖堂、薰南楼、中湖宗祠、侯山宫、报本堂、铜陵黄氏宗祠、九峰追来堂、九峰崇福堂、黄田土楼群、前山胡氏家祠、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福塘建筑群、平和暴动遗址、林语堂故居、中共平和县委旧址、平和向文书院、小芦溪点编旧址秀芦陈氏家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7处。
南胜窑址南胜窑址是指明清时期分布在平和县境内,以生产青花、五彩、素三彩、色釉瓷等瓷器的窑场总称,是中国华南沿海地区明清时期一处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和漳州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的重要窑场。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南胜窑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7月,南胜窑址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南胜窑址的产品在明末清初大量销往海外,现在东亚、东南亚、西亚、东部和西部非洲、欧洲、美洲等地都有大量发现和收藏,在当地民众中拥有较高地位,备受珍爱,被冠为“汕头器”“吴须手”“吴须赤绘”“吴州赤绘”“交趾香合”等名称。数百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这些名称的瓷器或不明其产地,或有错误的认识,南胜窑址的发现解决了学术界长期研究、悬而未决的产地问题。其窑业技术代表“漳州窑”前期的最高水平。南胜窑址产品具有独特的青花瓷、彩绘瓷和素三彩瓷器型和纹饰特色,既洋溢着东方文化的浓郁气息,又蕴含有西方元素的艺术韵味,对于欧洲及世界的文明进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绳武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芦溪镇蕉路村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光绪元年(1875)竣工入住,系芦溪叶氏第十八代孙叶处侯营建。绳武楼平面为圆形,直径43.8米,占地面积1691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2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80.21平方米。该楼坐西朝东,内外两环,外环3层,内环1层;有26开间,其中门道1间,正厅(议事厅)1间,其余为住房。住房采用单元式布局,每两开间为一个单元,从内环房进入。一层是厅堂、厨房和次要卧室,每间有楼梯通往第二层;二层是主卧室;第三层为仓房,用于储粮存物。绳武楼外围结构为厚重的夯土墙壁,一、二层无窗,仅在朝东方向辟大门,三层隔间开方形小窗。内侧,出于主人隐私保护和安全的需求,二层围廊按单元分割,各不相通;二、三层之间没有直通楼梯,在一层大门门道设楼梯直通三层,三层设内通廊,可通全楼。绳武楼装饰艺术为福建土楼装饰艺术的集中体现。它包括泥塑、彩画、书法、木雕等四个方面,囊括了土楼装饰艺术的各种手法。楼内面墙均以青砖干砌而成,天井埕面,以不规则砾石组成吉祥图案。楼内各层各单元的楹联、门窗、厅面、楼梯通道,保存有初建时的精细木雕近700处,各单元木雕花样均不雷同。墙头泥雕堆塑、壁画、彩绘百处以上。保存较好的各类木雕达六百余处。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黄汉民在《福建土楼》一书中,评价“平和县芦溪绳武楼的装饰艺术为福建土楼最为华丽的土楼”。
庄上大楼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大溪镇鸿溪西岸的庄上村。庄上大楼是庄上村叶姓客家人聚居地,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居住人数最多的土楼。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至康熙十九年(1680)间,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中有山,山外有楼”是其最大特色。庄上大楼为近似方形的不规则土楼,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均为现存土楼之最。大楼平面呈前方后圆,南北相距220米,周长700米,楼高9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庄上大楼占地面积3.46万平方米。楼为双环,外环3层,有东西南北4个大门及1个小东门,有147个单元(含5个进出通道)。第三层有通廊贯通。楼南面为岳钟楼,供奉关帝爷。楼内尚存永思堂、承德堂两座宗祠,保存完好。楼东南西北各保存始建时古井一口。建筑中保存有精美的石木雕刻,建筑类型除住房外,社会生活方面所需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是福建土楼系列建筑最大面积的生土楼,并有“世界之最方型土楼”的美誉,也是研究福建客家民系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城隍庙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是平和立县之初由官方统一修建的最主要礼制性建筑之一。整座建筑枕山而建,依地势前低后高,层层高起,气势恢宏。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仪门(内接戏台)、拜亭、大殿、后殿等建筑,总长73.34米,两侧连以廊道,山墙围合,形成完整的四进廊院式格局。整个建筑具有浓厚的闽南客家和潮汕风格,又保留官式庙制建筑特点。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制沿革
【历史沿革】
平和县古为扬州之域,周为七闽之地。晋至六朝,属绥安县。隋属龙溪县。唐垂拱二年(686),“开漳圣王”陈元光建置漳州郡后,平和属漳浦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漳州郡改为漳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漳州路为漳州府,属福建省布政使司,府治在龙溪县(今福建漳州市龙海市)。元至治年间(1321—1323),析龙溪、漳浦、龙岩县之部分地建置南胜县,辖今平和、南靖全境及云霄部分地,隶于漳州路。县治设于今平和南胜(后迁于今平和小溪镇旧县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县治迁于今南靖县靖城,更名南靖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析南靖县之清宁、新安两里共十二图,建置平和县,属漳州府,治所设在河头大洋陂(今属九峰镇)。1949年夏,县治迁至小溪。